【团队简介】
化学品暴露风险分析研究组聚焦“新污染物治理”的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领域,主要研究方向:(1)新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及环境行为;(2)污染物的生态和人体暴露风险评估;(3)新污染物的污染修复技术。课题组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课题组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科技部863(子)课题、辽宁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及其它项目40余项,成果发表在Environ. Sci. Technol., Water Res.,Biosens. Bioelectron.等权威期刊上。
团队合影

【科研展示】
主要成果
(1)高灵敏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
利用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MXene等)的特殊性质,结构微加工技术,设计、构建新型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水体中重金属、生物毒素、抗性基因、抗生素、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高灵敏快速检测。成果发表在ES&T,Biosens. Bioelectron.等权威期刊上。
(2)水体中新污染物的检测及生态风险
结合原位被动采样技术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开展环境水体中(海水、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中新污染物的筛查和定量检测,并评估其生态风险。成果发表在Water Res., Environ. Pollut等权威期刊上。
(3)微纳米塑料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研究
通过环境老化模拟及多尺度生物模型,结合组学分析与机器学习建模等,解析微纳塑料(MNPs)的环境老化机制与多介质暴露行为,揭示MNPs与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及其生态毒理效应,为评估其生态安全性与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E&H, ES&T Letters等权威期刊上。
(4)区域新污染物的环境过程和迁移特征
基于主动或被动逸度采样技术和逸度模型理论,研究新污染物在典型区域的迁移、扩散等环境过程、扩散通量及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成果发表在ES&T, J Hazard Mater, Environ. Pollut等权威期刊上。
(5)水体中新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研究
研究了水体中有机磷酸酯、苯并三唑类、卤代苯醌类等新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光转化过程和机制,为了解这些新污染物的转化、归趋提供依据。此外,利用光谱、顺磁、质谱分析等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从分子层面剖析不同结合态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化学活性机制。已在ES&T,J. Hazard. Mater.,Sci. Total Environ.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6)土壤中新污染物修复技术构建及风险评估
研发了“化学快速去除-植物生态修复-体系长效稳定”的梯度修复模式,实现了土壤难降解污染物的高效矿化。通过非靶向筛查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快速准确识别污染物的转化产物,并对转化产物进行风险评估,更全面、科学地评估了污染修复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已在J. Hazard. Mater., Environ. Res., Sci. Total Environ.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6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4项。
【培养特色】
研究组现有研究生3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人,外国留学生2。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传—帮—带”,使新入实验室的学生能够尽快熟悉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注重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生课题的贯通式培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献能力、口头报告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育人成果】
研究生获奖
已培养学生42人,多人次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特别奖学金、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术之星、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国家奖学金、王宝贞环境创新奖、小米奖学金等。
毕业生去向
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博士后)、高校、事业单位、外企、央企、设计研究院及其单位等。如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岛市政设计研究院、沈阳铝镁设计院、大连市水务局等。
【招生事项】
招生类型
硕士推免生(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硕士统考生(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直博生(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硕博连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申请考核制博士生(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招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赵洪霞、谭峰、王琰
博士生导师:赵洪霞、谭峰、王琰
招生科研方向
(1)新污染物的分析监测技术:复杂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前处理技术、化学和生物传感技术、AI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2)环境功能纳米材料:研究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用于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高灵敏检测;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新污染物的环境过程、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新污染物的多界面交换趋势、扩散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4)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机器学习模型等)、新污染物环境行为及土壤原位治理(植物修复等)。
招生专业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085701环境工程
联系方式
赵洪霞:hxzhao@dlut.edu.cn,环境楼B623
谭 峰:tanf@dlut.edu.cn,环境楼B501
王 琰:wangyandut@dlut.edu.cn,环境楼B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