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简介】
高熵合金研究团队由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卢一平教授领衔,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团队核心成员包括教授2人、博士后2人及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梯队。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领域,深入系统地开展了从新型高熵合金设计、组织调控到制备应用的全链条工作。团队对破冰船螺旋桨、“穿燃爆一体”战斗部壳体和耐蚀导磁轴套等关键零部件材料进行长期攻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科技创新专项等国家级课题,研发成果已实现重大装备关键部件突破,解决了传统材料多性能相互制约的共性难题,为高熵合金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范式。相关成果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总被引6000余次,多篇入选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500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一等奖等奖项。
【科研展示】
团队开创了共晶高熵合金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将共晶合金概念引入高熵合金的设计,提出并建立了共晶高熵合金设计理念和物理模型,从合金源头上解决了高熵合金铸造流动性差以及成分偏析严重的瓶颈难题,并成立了全国大陆首家省级高熵合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近五年,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团队承担的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团队先后获得2018年度辽宁省自然成果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分会“青年之光”论文奖;2019年中国材料学会新材料国际趋势分会青年科学家论坛“优秀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中国材料大会“非晶与高熵合金”分会“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奖;共晶高熵合金特邀论文获第19届全国特种铸造级有色合金学术年会暨第13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唯一金奖论文;耐辐照难熔高熵合金综述及耐腐蚀共晶高熵合金两篇论文分别获金属学报中、英文版2021-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奖项。团队正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高熵合金设计和制备创新基地,打造辽宁省新材料制备技术成果孵化基地,以基础研究促进应用开发,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培养特色】
本团队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材料科学前沿领域,坚持"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基础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应用"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团队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重大攻关项目,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导师组协同指导+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形成涵盖材料计算设计、先进制备技术、性能表征评价的全链条体系,重点突破材料基因组工程、极端环境材料、智能材料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瓶颈。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构建校企联合、国际学术交流和创新工坊三大平台,实行贯穿硕博培养全程的"项目制"科研训练,年均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人次,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德国马普所、瑞士苏黎世大学等顶尖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团队注重德才兼备的育人导向,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技报国使命。目前团队已形成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青年拔尖人才、2位教授,2为博士后的导师梯队,近年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进入国家知名企业,如华为、大疆及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30%获得国家奖学金。团队现有在读博/硕士研究生40余人,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培养通道,为我国材料强国战略持续输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育人成果】
本课题组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育人导向,构建了"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国际接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范式,育人成效显著。近五年培养的毕业生中,40%进入国内知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大型研究院所,60%入职华为中央研究院、大疆创新等头部企业研发中心,产生国家级人才和青年人才、学术学术带头人、高新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高管等。团队通过"校企双导师制""产业课题揭榜制"等培养模式,在航空航天、深地深海用新型结构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领域形成了人才品牌效应,与中芯国际、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才输送通道,彰显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育人成效。
【招生事项】
招生类型
硕士推免生(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硕士统考生(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直博生(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硕博连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申请考核制博士生(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招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卢一平、王明亮
博士生导师:卢一平、王明亮
科研方向
与高熵合金相关的结构/功能材料、特种不锈钢、高温合金、Ti合金等材料设计、制备与加工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
招生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
联系方式
卢一平(luyiping@dlut.edu.cn)
王明亮(wangmingliang@dlut.edu.cn)